为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关于加快推动“数字住建”落地实施工作部署,天津市加快实施房屋建筑赋码落图,打通数据通路,实现“一数一源、一房一码”管理,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提供坚实基础。
一、强化赋码落图管理,扎好项目入口关。一是明确项目范围。对全市范围内申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全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均实施赋码落图,须在施工图数字化服务系统(以下简称施工图系统)中同步上传含有项目矢量坐标的空间定位文件。二是确定报审标准。制定发布《房屋建筑工程空间定位文件绘制标准》,建设单位以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总平面图为基础绘制空间定位文件并上传落位至施工图系统中的“天津住建一张图(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数据底图)”界面,对录入项目信息、上传报审资料等进行数据关联;以用地红线内各建筑空间定位轮廓线为报审信息载体,逐幢填报所需信息并逐幢赋予唯一编码,实行“一幢一码”管理,形成项目底档。三是严格跟踪管理。基于同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的后续报审,均需对应归集至项目底档,并上传包含项目用地红线及本次报审新增的各类建筑轮廓线的空间定位文件,实现“一幢一码”管理。对房屋建筑工程申请变更审查,不涉及建筑轮廓线变更的,根据同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及“一幢一码”,在项目底档中找到对应定位轮廓线,关联后填报所需信息并上传变更设计文件,无需再次上传空间定位文件。对涉及建筑轮廓线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在申报施工图设计文件变更审查时,按施工图系统提示要求,同步更新建筑轮廓线及相关数据。四是做好特殊项目管理。采取施工图设计质量告知承诺制,以“施工图设计质量承诺书”办理后续建设手续的,也须上传空间定位文件,实行“一幢一码”管理。对既有房屋建筑改建、扩建、装饰装修申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无需上传项目空间定位文件,结合既有房屋赋码落图信息,进行数据关联后提交审查。
二、制定空间定位标准,把准落图技术关。一是绘制空间定位轮廓线。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总平面图为项目空间定位文件绘制基础,按照绘图规范和图层分层标准绘制能够完整准确表达建筑形体的空间定位轮廓线。二是落实分层标准。提供分类示意图,建设单位依照标准绘制空间定位文件,确保图层统一,提高落图成功率。三是形成空间定位示意图。基本涵盖建筑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建筑形体类型,明确按“幢”的正确划分标准。对特殊或形体复杂的独栋类、综合类建筑,根据建筑形体和内外空间关系绘制空间定位轮廓线,准确表达建筑形体关系。
项目赋码落图成果示例
三、制定编码规则,统一楼幢赋码入库关。按照一码串联的设计原则,优化智慧住建编码规则,研究打通施工图审和预测绘各环节数据串联。统一编码新规则采用11层52位的层级结构。图审阶段赋码使用前3层级,第一层级为区级行政区划代码,第二层级为年月信息码,第三层级为房屋建筑(幢)在行政区中的序列码。目前天津市正在探索在预测绘阶段,结合公安部门标准地址地理编码规则,加入标准地名信息,实现与其他部门的数据共享和运用。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完成赋码落图项目数量1022个,其中新建房建项目490个,赋码单体数量1327个;既有房建项目532个,赋码单体1433个。
四、以幢码串接数据信息,把好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通过对施工图数字化服务系统进行赋码落图升级改造,实现带图作业,管理端具备空间可视化功能,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同时为下游环节的用码、带图作业提供坚实支撑。一是推动数据信息贯通融合。以工程建设项目和建筑单体编码为串联主线,归集共享工程建设项目、工地管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商品房销售、联合验收、竣工备案等业务成果数据。二是用于房屋安全查勘。通过将查勘信息与房屋编码关联,将建设过程信息、监督检查信息与房屋串联,为日常管理、巡查检查、行政执法提供有效支撑。三是助力城市运行管理。以房屋建筑赋码落图为基础,以城市体检、危旧房调查套表为基准,助力2024年城市体检数据采集系统和移动端建设,将城市体检成果应用到城市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