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自信,大方从容。在杭州,一张张如沐春风的笑脸,一个个积极向上的身影,已经构成这个现代化城市最为迷人的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无疑,杭州的魅力、杭州人的自信不仅来自雄厚的经济基础,更来自厚重的文化积淀。
对于杭州这座古都而言,经过数百年传承和发展,宋韵已形成一种“基因”,融化为城市精神和生活美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何善蒙认为,宋韵是杭州的历史积淀和历史印记,是杭州的文化标识,宋韵展现的是杭州的生活韵味。
2021年8月,浙江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强调要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近年来,杭州市大力推进“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重点解码57项宋韵文化基因,整合提升辖区60余家博物馆资源,颁布实施《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推动宋韵文化研究、加强宋代遗址保护展示、打造宋韵文化品牌、讲好讲活“宋韵故事”等领域扎实推进、成果丰硕。
亚运会上的“宋韵之光”
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盛大开幕,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硬”技术的支撑下,开幕式融合人文与科技之美,淋漓尽致地运用与演绎宋韵文化元素,让宋韵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惊艳了世界。
开幕式第一篇章《国风雅韵》,以宋韵文化为主调,融入了典型的中国、浙江以及杭州相关的符号与意象,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江南意境。在移动高清4K超高清直播中,观众能看到点茶、抚琴、焚香等宋“潮”风雅的生活方式,沉浸式感受“风雅处处是平常”的宋韵生活美学。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并自发传播,宋韵文化才是真正“被看见”。这需要将宋韵文化有机地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唤起来自城市集体记忆深处的共鸣。杭州亚运会以宋韵文化为底色,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典雅气韵、美学智慧与家国情怀,让亚运成为民族情感的纽带,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谐共存的象征。
宋韵文化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从开幕式的千里江山意境,到德寿宫迎来中外嘉宾,宋韵元素无处不在,宋韵活动精彩纷呈。在宋韵游船中我们看到生活美学,看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看到抚琴、看到瓶供,看到焚香等这些淡雅风雅的生活方式。在亚运会主媒体中心文化展厅里,从艺术品、茶具,到金石篆刻、文房四宝,无不彰显着宋韵的优雅和内涵,让前来参观的嘉宾们都能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风雅处处是平常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位于杭州孔庙内的“石经阁”,53岁的安保员朱海芳一边诵读着《诗经》中的名句,一边熟悉地指向铭刻在墙上对应的石经。
在孔庙从事安保和疏散引导工作两年多,耳闻目睹,有心人朱海芳已经对墙上的经文有了许多了解。游客多的时候,或者正好站在附近时,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义务讲解员。
“大隐隐于市”,位于西湖区府学巷8号的杭州孔庙距离西湖咫尺之遥。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升杭州为临安府,两年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按照“庙学合一”规制,孔庙作为主要功能建筑与临安府学一起迁至今址所在,成为人们怀念追思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圣地。
“石经阁”里收藏着孔庙碑林的镇馆之宝——南宋太学石经。石经是我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佛教、道教和儒家经典,始刻于西汉。“南宋太学石经”由宋高宗赵构与吴皇后手书, 当时不仅作为太学的教学之用,而且还被制成拓本颁赐给各地学府,作为标准教科书使用。“千秋留故迹,光彩耀残碑”。南宋太学石经是我国唯一留存至今的皇帝御书太学石经,极为珍贵。
“宋高宗的石刻笔法较为粗犷厚重,吴氏的石刻看起来细腻绵柔,如果你仔细分辨,二者还是有较大区别。”身穿保安员制服的朱海芳看似不经意的介绍,让记者不由得刮目相看,敬意顿生。
走进杭州八卦田遗址公园,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摇曳,绿油油的小麦长势正旺,田野里几个农人正在忙碌。如果没有路边的各类标识,一般人很难看出这里曾是南宋皇家籍田,展示着农耕文化和南宋皇家籍田礼仪文化。据记载:“南山胜迹中有宋籍田,在天龙寺下,中阜规圆,环以沟塍,作八卦状,俗称九宫八卦田”。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赵构曾在八卦田举行隆重的亲耕仪式。
“你们仔细数一数,八卦田刚好有八只角,把这里的田地分成八个部分。”见到记者有些迷惑,一位清瘦的老者主动走过来向我们介绍,“八个部分的田里种着八种不同的庄稼。一年四季风景不同。”
交谈中记者得知老人叫王敏乔,是一位铁路退休职工。“我家就住在附近,没事就过来转转,这里环境好,空气好,风水好,难怪皇帝会选中这里。”
“到八卦田一定要去授时图看一看,古人就知道要不违农时,什么时节种什么农作物,一看图就明明白白了。”热心的王老自愿当起了我们的向导。
宋韵芳华,已经融入了市民的寻常生活。经过多年的积累和熏陶,杭州人身边的宋韵氛围越来越浓,宋韵文化已经成为杭州新风尚。在上城区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幸福邻里坊,记者被墙上一组照片吸引,原来是这个街道开展宋韵传承系列活动的剪影:超轻彩泥活动、中秋奇妙夜活动、元宵非遗体验活动、新春送福年活动、茶文化学习体验活动、活字印刷活动、手工编绳活动、宋韵系列元宵非遗体验活动、宋韵系列手工搭建活动。照片上参加宋韵传承活动的社区居民身着宋朝特色服装,老少齐上阵,大家倾情投入,其乐融融。
在杭州,有一支越来越壮大的志愿者组织——杭州市“文保360”志愿服务队。这支由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牵头组织成立的志愿者队伍,通过文物安全巡查、文物保护义务监督、文物价值传承传播等方式,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途径,致力于360度全方位保护传承杭州文物遗产,以此激发民众参与文物保护热情,提升各界文物保护共治意识,助力文化传播和文保理念在全社会的推广。宋代文物保护和宋韵文化传播无疑是“文保360”志愿服务队工作的重点之一。
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金霄航介绍说,“文保360”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志愿者导师团”,吸纳了杭州市文化遗产研究、文物安全管理、志愿者管理等领域共18名专家,主要负责培训指导志愿者,支持开展走读研学,为志愿者队伍发展建言献策。“文保360”志愿服务队还成立“志愿者联盟”,与阿里巴巴公益、杭州银行官巷口支行等多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拓展了文保事业的“朋友圈”,形成社会保护合力,为杭州的文物保护共织一张网。
“传承宋韵精神,创造美好未来”。2023年4月7日,在杭州市江城中学宋韵文化节开幕式上,宋韵研学社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桐坞茶山的包围中,一首关于茶的小诗将同学们的思绪带入千年茶文化之中;随后一段悠扬的采茶舞曲点亮全场,六名少女身着绿色古典舞裙,以唯美的形式演绎采茶过程,与背景中的茶山融合在一起;两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展现了点茶的全过程,让同学们领略到千年茶道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十位少年以毛笔书写茶香、绘写情怀,为整场展演带来了悠悠书香。
“英雄寻踪”,传播浩然正气
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民族英雄岳飞诞辰921周年纪念日,各地岳氏后裔代表,岳飞在杭传习地、纪念地管理单位代表等会聚杭州岳王庙,以“春秋岳王祭”仪制共缅英烈忠魂,并一同启幕岳飞诞辰921周年暨第九届岳飞文化节系列纪念活动。
岳飞在杭州留下的踪迹,是其一腔热血的生动诠释,令杭州山水生色。本次纪念活动即以“英雄寻踪”为主题,通过系列“寻”活动寄托对英雄的敬仰。与本次文化节同步启幕的还有“何以英雄——岳飞在杭史迹展”。展览寻踪岳飞在杭史迹,将与之相关的传说地、纪念地的故事加以串联,图文并茂地展现岳飞与杭州的紧密关系,探寻英雄足迹。
岳飞文化节期间,杭州推出“寻访岳园”“寻踪岳庙”“寻宝宋韵”等不同活动,众多杭州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打卡体验了岳王庙内盔甲体验、寻宝盖章、文创拼团、竞速游园等项目,在益智、意趣的活动中感知英雄号召。
自2013年开始,杭州市结合岳飞诞辰持续举办“岳飞文化节”,通过传统祭祀仪式、系列配套文化活动,弘扬岳飞爱国主义精神。迄今为止,成功举办九届的岳飞文化节,基本形成了传统祭祀仪式展示、岳飞主题文化展览、“岳”读宋韵读书会等标准化体系,传承文化精粹,让英雄走入生活,成为西湖景区品牌活动之一。
近年来,杭州市还持续推进“岳飞文化进校园”,推出“榜样的力量”特色课程,宣讲岳飞英雄故事、诗词文化、非遗文化等,传播范围涉及全市150多所学校,惠及逾100万学生。
“宋韵迹忆”,开启寻“宋”之旅
近年来,杭州打造了一批以“宋韵文化节”为代表的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宋韵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宋韵主题文艺精品,推进了一批成体系、有价值的宋韵文化研究成果,开发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宋韵文化印记和文旅项目,让宋韵文化可感知、可触摸、可体验、可分享。
寻“宋韵迹忆”,树文化自信。为高质量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精品,2022年,杭州市园林文物局集中开展了“宋韵迹忆”文物主题宣传活动。建设了浙江省首个宋韵文化主题全媒体传播平台“宋韵迹忆”,设置“活动动态”“寻宋”“说宋”“品宋”“传宋”五大板块,全景展示主题活动成果。
实施系列宋韵文化展示工程,建成德寿官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暨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并开放无疑是“宋韵迹忆”主题活动的重头戏。
举办“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临安城”“灵静之美 宋韵参望——宋人四艺·中国人的浪漫与诗性”“宋韵传承——临安宋代历史文化展”等40余个主题展览,举办“杭州文博讲堂”10场,主题公共教育活动超250场次。
为让现代文创激活千年宋韵,举办了“宋韵迹忆”文创大赛,参赛作品超500件(套),获奖作品入选“最宋潮——宋韵迹忆文创与全国百佳文创作品展”。
举办全市讲解员技能竞赛、青少年剪纸、绘画、陶艺、明信片等主题赛事,其中,讲解员技能竞赛参赛人数近300人,决赛直播吸引400万人次观看。
聚焦南宋官窑瓷器制作技艺,组织开展《解码官窑》科研项目。编撰出版《宋韵迹忆——杭州宋代遗迹遗存汇编》。在 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场活动上发布了20条宋韵精品研学线路。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小辉表示,通过开展“宋韵迹忆”主题活动,进一步盘活杭州宋化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宋韵文化内涵,打造杭州南宋文化品牌,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传承了宋韵文化。
“宋韵今辉”带来热效应
2023年3月18日,“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启幕。特展期间的一个月里,凡是经过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人,总会被门口的长队所吸引,观众经常从早上8点就开始排队,到9点开馆时,队伍往往已经“见首不见尾”。
为了文物保护和观众体验,美术馆严格控制场馆人流量,每天观展预约人数控制在5000名左右。特展几乎每天预约全满,最后几天的预约票几乎提前一周售罄。除了白天的日场,美术馆还专门在周末开设了8次夜场,给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观展体验。一个月来,总观展人数达15万人次。
特展的一大亮点,是来自全国各地博物馆的10幅宋画真迹,这些宋画,不少描绘的正是浙江的山水。南宋代表中国宋画高度、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南宋四大家”是指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本次展览,他们的作品首次齐聚在原创地杭州公开展出。这是经典画作离开杭州后,第一次回到它诞生的现场。这些画家都曾经居住在杭州,借此次特展,这些传世佳作得以向800多年后的观众讲述艺术家们的杭州情缘。时光更迭,过去的亭台楼阁多已不在,但西湖山水依旧鲜活,让不少观众在画作中回望家乡的历史风貌与气象。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杭州很快就成为一场艺术和传播互相成就的文化事件。从画家到画作,从南宋到当下,“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从一开幕就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个月来,关于这次特展的媒体阅读量超4亿人次。特展不仅受到官方媒体、专业媒体和自媒体的热捧,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也成为了颇具流量的话题。
为了让大家更快地找到心目中的作品,主办方用上了更聪明的技术——一张详细的观展攻略图。每一幅画作在展厅的位置、内容介绍都被详细标注出来,扫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展厅内的介绍。美术馆还推出了线上全景展厅,为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提供便利、永久的“数据库”。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还是一场以最高规格打造的全民社会美育大课堂。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美育工作坊,将“读画”内涵充分展开:既有面向专业人群的各项学术论坛,又有面向中小学生的“身边的艺术课堂”。
时光更迭,岁月沧桑。八百年雨打风吹,杭州草木芬芳,风采依旧。八百年日月如梭,杭州山水明媚,宋韵愈浓。杭州,精神抖擞,奋力打造“宋韵文化”高地,正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